爱屋及乌下半句是什么(爱屋及乌后半句)

爱屋及乌下半句是什么?

“爱屋及乌”下一句是“柔远能近”,该句出自明代唐之淳的《对酒》中“爱屋及乌,柔远能近”意思是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安抚笼络远近之人。

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这是“爱屋及乌”的典故。

爱屋及乌是不是病娇心理?

并不是

“爱屋及乌”在心理学上被称晕轮效应,也称之为光环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对别人做评价的时候,常喜欢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出要么全部都好,要么全部都坏的整体印象。

比如,大家都熟悉并且常犯的“以偏概全”、“爱屋及乌”、“一个人一好百好”错误,就是晕轮效应造成的。

爱屋及乌的年代是哪一年?

爱屋及乌

  商朝末年,商纣王的统治十分残暴,民心尽失。周武王就率兵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建国后,武王对如何处理商朝留下的官员很伤脑筋,他问姜太公:“周朝建立了,对商朝的官员到底应该怎样处置?”姜太公说:“我听说爱其人者,也爱其屋上的乌鸦(注:乌鸦常被人认为是不吉利的鸟)。还是把他们全部杀了为好。”

  听了姜太公的意见,武王不大赞同。于是,他又召见召公,问了同样的问题。召公回答说:“我曾听人说:贪官污吏跟商纣王一起压榨老百姓,一定要把他们处死;而对老百姓公正、廉洁的好官员,就应该让他们活着。我们必须把有罪的和无罪的,好的和坏的区分开来。坏的处以死刑,一个也不留。”

  周武王听了还是不满意,最后他向周公询问这个问题。周公说:“我认为应当让这些官员们全部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自食其力。然后,再通过施行仁政来感化全国的老百姓,天下必然太平。”

  武王听后十分高兴,就照周公的办法去治理国家,结果,天下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什么叫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意思是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形容过分偏爱或爱得不适合。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相关内容】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引证解释】谓爱其人而推爱及与之有关的人或物。语本《尚书大传》卷三:“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孔丛子·连丛子下》:“若夫顾其遗嗣,得与羣臣同受釐福,此乃陛下爱屋及乌,惠下之道。”明 许自昌 《水浒记·投胶》:“他们都是你舅舅的相识,你何无爱屋及乌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 子存 宠上了小老婆,未免爱屋及乌,把他也看得同上客一般。”【近义词】相濡以沫、民胞物与【反义词】恶其余胥(及其余胥)【同韵词】盘木朽株、韫椟未酤。【成语辨形】乌,不能写作“鸟”。【成语辨析】现多定义为中性词;比喻爱这个而兼爱与此有关的人或物;形容过分偏爱或爱得不当。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女人对你说爱屋及乌怎么回?

可以这样回复: 我觉得能够爱屋及乌,说明了自己内心真的非常在意那个人,也说明了自己内心无法公平去判断,但是我相信自己的人生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作出合适的判断的同时,也不会损伤他人的利益,也可以让自己不会愧对于自己的良心。

爱屋及乌的深层含义?

爱屋及乌的意思为喜欢一个人就连同他房屋上的乌鸦也一同喜欢。当然,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或者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这个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弊病,因为它只是抓住人或者事物的个别特征却忽略其本质所产生得罪误区

爱屋及乌是什么意思?

爱屋及乌(ài wū jí wū)意思是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形容过分偏爱或爱得不适合。 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译文: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系的人和物。 近义词:相濡以沫、民胞物与。 反义词:恶其余胥。

爱屋及乌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爱屋及乌’是指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顶上的乌鸦。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非常喜爱某人,从而连带爱及和他有关的人或物,最早出于《尚书大传·大战》中周武王与姜太公之间的对话。

  “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原来,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穷兵黩武、不得人心,西岐一个叫做周的方国在首领姬发(周武王)决心讨伐商朝。在军事姜尚(太公)、同母弟姬旦(周公)和异母弟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各路诸侯讨伐纣王,并在牧野之战中击败了商军。此后,纣王自焚、商朝覆灭,周朝从此建立起来。

  然而,周武王在纣王死后却并不感到安宁,依然觉得天下还没有安定,于是就召见太公、周公和召公前来商议。之所以能让武王有如此强烈的忧患意识,一方面在于当初与周人一同推翻商朝统治的诸侯坐镇各方、急需安抚(这其中尤其以南方的楚人势力最大);另一方面则在于商朝灭亡之际的国力尚未完全衰落、其东征东夷的军事力量犹存。如何安抚这些非嫡系(甚至是前朝)势力,成为周武王巩固统治的关键。

  武王问及三位辅佐大臣,“进了殷都(商朝后期都城),对于前朝的士众应该如何处置呢?”

  对此,太公、召公和周公分别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太公的回答便如前文所述,认为“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故而不喜欢一个人,也就会厌恶他人的墙壁篱笆。其潜台词就是建议武王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对于太公的回答,武王并不满意,他很清楚在周人初定天下的局势下,不宜节外生枝、再起刀兵。

  接着,召公上前提议将这些前朝旧人依据是否有罪划分,诛杀有罪的、留下无罪的。对于这样的提议,武王依然不是很满意。毕竟是否有罪完全取决于周人的立场,作为前朝旧人的殷商臣民未必会信服,更何况这也不符合周武王期盼天下安定的心愿。

  这时候,周公旦上前对周武王说,应该遣散这些前朝部众,全都不予以追究。同时他还建议武王不偏爱自己的旧友和亲属,用仁政感化普天下的人。武王听了周公的话之后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于是,武王就按照周公的方式去颁布政策广泛分封诸侯到各地,并且安顿了殷商遗民(纣王庶兄微子被分封至宋、纣王叔父箕子建朝鲜),从此西周也变得更加强大了。其实,不论是分封天下诸侯还是安抚前朝遗民,都是周人依据当时的形势、为了尽快建立起稳定的天下秩序而采取的措施。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其中儒家以周公旦作为开创周礼的宗师,此后的儒家经典大多对周公旦的仁政思想大加推崇和赞扬。

  伴随着《尚书大传》的传播,人们对这则故事中姜太公所提及的“爱屋及乌”的提法逐渐熟知,从此以“爱屋及乌”作为推爱的比喻,或者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屋乌及爱”)。

爱屋及乌,何其有幸?

答:爱屋及乌,何其有幸!“爱屋及乌”意思是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篇》:“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爱屋及乌”[语出] 《尚书大传》卷三:“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爱上一个人,连带着爱跟她有关系的一切人和物,是荣幸之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