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什么时候候灭亡几月几日开始?
大清帝国,这一曾经伟大的王朝,最终在1912年2月12日迎来了它的灭亡。当时,隆裕太后和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共同颁布了《退位诏书》,使得大清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清朝的衰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一个长期积累、逐步深化的经过,早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朝便已显示出生死攸关的危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许方面分析大清灭亡的前因后果。
失去人民的支持是清朝灭亡的重要缘故。1900年,因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清朝愚蠢地对八国宣战,导致外敌入侵。八国联军自天津进攻北京,然而清朝的统治者却在关键时刻选择逃跑,抛弃了他们的人民。这一举动使民心丧失,百姓在遭受掳掠与侵害的情况下,更是对清朝感到失望与愤怒。清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人民不再愿意为其奋斗。
清朝与汉人大臣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的统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虽然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大臣曾为清朝续命,但到1900年,汉人大臣的支持也逐渐减弱。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多位东南总督明确拒绝朝廷的求援,表明他们与清廷的公开决裂。这不仅使清朝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也显示出大清统治的动摇。
再次,王朝的核心支持——八旗贵族的支持也逐渐流失。清朝以八旗制度为支柱,但慈禧太后在处理国内事务时,往往甚至对“自己人”下狠手。1900年前后,八旗贵族因遇到清朝的屠戮与威胁,纷纷远离清朝。再加上慈禧迫于压力做出的妥协,让八旗贵族感到失望,他们渐渐不再支持清朝。这一系列内部矛盾的加剧,导致清朝失去了政治稳定的基础。
最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则是清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在内外困扰下,统治已经难以为继,革命浪潮卷起,清朝的统治者再也无法掌控局势,最终在1912年宣告灭亡,历史的车轮翻转,开启了新的 era。
拓展资料来说,大清帝国的灭亡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由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心丧失等诸多缘故共同导致的结局。历史在那一刻重新书写,告别了清朝统治,迎来了新的时代。虽然清朝的历史有其伟大时刻,但随着其逐渐失去支持与权威,终究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为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