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探索图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自我介绍
ZIWOJIESHAO     大家好,我是林阳,来自宁国市开发区小学,也是张俊小学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很高兴与您相约在宁国市张俊小学名师工作室。
— 教学设计 —01《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图形的活动,了解涂色面与正方体特征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方体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方式探索发现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体会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3.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中找规律,体会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
找到各类小正方体所处的位置,归纳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模型、涂色正方体、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复习正方体特征。
课件出示棱长为10cm的正方体,请同学们说说知道哪些关于它的知识。
预设: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正方体的这些知识。
2.将这个大正方体切成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能切成多少块?
预设:10×10×10
追问:10×10×10是什么意思?
3.把这些小正方体当做面包,在它的表面涂上果酱,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块,从而引出表面涂色的各种情况,再请同学数一数每类各有多少块。
预设:学生会感觉小正方体太多了,数不出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图形。(揭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引导
(1)课件出示序号为①②③的三个图形。
师带领学生观察并填写表格中这三个图形的“棱上块数”和“总块数”。
(2)出示②号图形的实物图(实物图中三面涂色的用红色表示,两面涂色的用黄色表示,一面涂色的用蓝色表示)。
请同学数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然后引导学生拿它们的和与总块数相比,发现少了一块。从而引出没有涂色的这种情况。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类小正方体所处位置。
2、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组,分小组探究图形①和图形③,并填写作业单。
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拿出①号和③号图形并仔细观察。
(2)思考每类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
(3)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4)观察表中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汇报交流
(1)请同学汇报每类小正方体的块数。
学生汇报时,教师拿出实物模型请同学指一指,并说说是如何计算的。
(2)通过刚才的探究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说说每类小正方体分别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
(3)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计算各类小正方体的块数。
三、大胆尝试,总结规律
1、照这样的规律,如果第④幅图第⑤幅图的表面也涂上颜色,你们能算出每类小正方体的块数吗?
2、解决课开始时的那个复杂的问题。
3、如果每条棱上有n个小正方体,那么各类小正方体的块数该如何表示呢?请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以蜜蜂蜂巢和蜘蛛结网为例,教育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积极思考。
五、板书设计
探索图形
                         化繁为简
  三面涂色     8个顶点          顶点处
  两面涂色     12条棱           棱中间
  一面涂色     6个面            面中间
  没有涂色                      体中间
IN实物模型

02《探索图形》教学反思
《探索图形》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因为本节内容与正方体的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被安排在了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单元之后。本节课开始,我便带领学生简单的复习了有关正方体顶点、棱和面的相关知识。紧接着我便将这个大正方体分割成了1000块小正方体,将它们当作是1000块小面包,通过给面包表面涂果酱这样一件学生熟悉的事情来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顺利引出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四种不同的情况,然后顺势让学生数一数每类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当学生感到困难之时便真正开始了新课教学。
探究新知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了①号(2×2×2)图形、②号(3×3×3)图形和③号(4×4×4)图形,然后出示了②号图形的实物图(每类小正方体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带领学生数一数每类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初步感知各类小正方体的分布情况,然后放手让学生分小组活动自主探索图形①和图形③(每个小组内都配有实物模型),探究完成以后请小组汇报,并说说他们的发现,我从中引导并加以小结,初步得出了规律。接着运用这个规律去验证图形④和图形⑤,这时图形④只给了平面图,图形⑤没有给出相应图形,这对同学们来说有点挑战性,在同桌之间的互相帮助下,大部分的同学也都得出了答案。此时和同学们一起将之前得出的规律再次总结,达成共识。最后再去解决导入时的那个问题,学生们已经不在感到那么手足无措了,在此引出了数学上化繁为简的解题方法。在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把学生不易理解、无法看见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直观表象,同时借助动作、语言建立起表象与数学符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程结束时我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蜘蛛网和蜂巢的图片,启示学生去思考这里面有没有暗藏什么奥秘,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教育他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以上是本节课教学的基本过程。虽然表面看上去好像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规律掌握了计算方法,但细细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打造一个“头脑风暴”的课堂。
《探索图形》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所谓综合实践,就是要让孩子动手操作,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体验发现规律的过程,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本节课,学生有很多精彩的发言,正是由于我的过早干预,才让他们的发言这么“精彩”,也许有时候对于孩子来说带点瑕疵的表述才是完美的。因为我没有充分的信任我的学生们,总是迫切的去评判他们的发言,所以他们很多想法还没来的急说出来就被我扼杀在摇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学生表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时,我发现那位学生总是围绕着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表述,我发现他的答案和我想要听到的答案不一样,就没有仔细听他说完,便引导他去发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核心位置。等到课后再次和这位学生交流的时候,才知道其实他想表述的意思是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处于同一高度,透过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往里就是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同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后面也组成了一个新的正方体,新正方体的棱长和原大正方体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构成的正方形边长相同。听他说完,我顿感愧疚,课堂上没有耐心听他讲完,害怕学生出错,以至于错过了这真正精彩的发言。综合实践课,动手实践很重要,但实践过后表述发现的过程更重要。给他们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让他们经历头脑风暴的过程,使思维相互碰撞,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二、组织一场“井然有序”的活动。
从建构主义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小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开展了前后四人为一组的探究图形①和图形③的活动,小组活动之前,我出示了活动要求,分别是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看上去是对他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则没有给他们明确的分工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谁来看”、“怎么看”的问题没有明确,导致小组活动一度有点混乱。因为条件有限,每个小组内相应的图形只配备了一个实物模型,强势一点的同学便一直拿在手上,没有给小组内其他成员观察的机会。看不了就会导致接下来的几步都无法完成,所以五分钟过去了,有些小组并没有完成探究任务。很多时候,在探究活动之前,我们都只在意告知学生该去做什么,却忽略了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如果探究活动之前,我便告知学生①号和③号两个模型大家轮流观察,然后将模型放在四人中间,大家对着图形再去想一想,我想小组活动就会井然有序的开展下去了。在课堂上,我们更应该实时观察学生们的动向,发现不足的地方要立即引导,如果当时在探究活动中,我发现了小组活动有点混乱,立马通过语言引导,如“这个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很好,小组长带领组员依次观察,然后集体讨论”通过这样的暗示,也可以挽救混乱的局面。由于临场经验不足,我没有把握住补救的机会,这些都将为我以后的成长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重视学生“突如其来”的发言。
也许我和学生之间相处的非常融洽,所以每次公开课都有学生大胆的提出质疑,本节课也不例外。当学生汇报到图形③(4×4×4)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后排的一个男同学举手了,“老师,我有一个疑问,我认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不是24块,是18块”。其实,即使我公布了答案是24块,班上肯定也还有同学没有数出相应的24块,也没有搞明白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大正方体的棱上是什么意,只是他勇敢的提出了质疑。为了解决他的疑问,我走到了他的身边,先请他拿出了正方体模型数一数。在他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把正方体模型拿在手中,一边数一边转动模型,所以数到后来就数不清了,他自己也很是无奈。为什么学生会有犯这样的错误呢?后来反思我才意识到前面我带学生一起探究图形②时,为了方便学生,他们每数完一个面我总是会转动正方体换一面朝向他,由于我很清楚哪些面数过,哪些面没数,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数的很轻松。当他们自己再去转动正方体时,就会觉得很糊涂。其实课堂上,我们要感谢这些同学,他提出的困惑也许就是在对你的教学行为当场做出形成性评价。重视他们的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我们才要不断地反思,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行为,才能不断的丰富自我,提升能力,完善教学艺术。

编辑:林阳
审核:张俊

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