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怎么读
本期导读
头条:淇水谒陵访古——内黄拜谒颛顼帝喾陵纪实|杨政民【荐读】
二条:摆架子种种|袁占才【荐读】
三条:看不够的中国红|徐静
总第1409期
淇水出太行,迤逦东行,流出一河诗歌,留下一路故事。
伫立丘山,举目东望,茫茫绿原,“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然王维说“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但这平野自西向东展开约有百里,竟在内黄县城的东南隅渐渐隆起一带高丘,古时称为“鲋鱼山”,因山无石,或称为“土山”。
有堪舆者言此乃“凤尾”之地,西枕太行,脚蹬黄河,南面淇水,是一带风水宝地。上古先民逐水草而居,淇河两岸阡陌交通,桑柘遍植,故而称为“帝丘”,也有叫“顿丘”的,即指此地。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吟出三千年前顿丘的物贸盛丽和恋人淇水送别的挚爱真情。
人世沧桑,清末民国,这里除了战乱频仍,民生凋敝,更有频频吹起的黄沙,渐渐淹没了几千年前的繁华。鼎革以后,偶有近村居民在沙丘上捡拾陶片,但在视文物为“四旧”的年代,多不知脚下所踏为何地,脚下所埋为何物。
然而,当地老人们口口相传的高帝庙和裸露地面的残砖断瓦,还是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从1980年代开始,考古队历时9年,斫除野树蔓草,拂去沉沉黄沙,使久已淹没的故址露出真容,终于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遗存——“颛顼、帝喾二帝陵”。二陵东西并列,坐北朝南,皆为长方形封土冢,陵前的拜殿为元代建筑,虽已坍塌,但文字清晰可辨。清理出来的165块碑碣,记载着元明清三代皇帝遣使祭陵的盛典。《宋史?礼志》载:“徽宗正和二年,定历代陵寝,祭高阳、高辛于澶州。”
据《滑县志》:“历代王朝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更有文人墨客谒陵题咏,留下大量诗篇。如清人董玧《鲋岭圣冢》云:“苍苍鲋岭接遥岑,帝冢高原自古今。功德不随人世改,松楸响簌有余音。”
如今的二帝陵,柏楸苍翠,蓊蓊郁郁,世间罕有的雌雄鸟柏,树龄200余年,依然枝虬叶繁。山门耸峙,殿阁峥嵘,二帝坐像肃穆,参拜者络绎不绝。循旧时例,农历的三月十八日,政府部门都要举行公祭大典,海内外的高阳氏、高辛氏的子孙,咸集于此,为祖宗上香,追怀二帝的恩德。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kù]是颛顼的侄子。可以看出,原始先民推举族群领导人,还是选贤任能的。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从以上记载可以明确:黄帝之后,他的孙子颛顼,以及颛顼的侄子帝喾,相继作为先民的部落首领,以其品德、智慧和能力接力华夏文明。改官制,行祭祀,定历法,创九州,事农桑,仰观俯察,顺天应时,开发自然,爱物济民。二帝在位150余年,受到民众的一致拥戴和后代子孙的铭记。
颛顼、帝喾虽为上古传说人物,但司马迁著《史记》,前综殷周文字,下揽山川遗存,遍访遗老掌故,确是公认的信史。2300年前,楚国贵族屈原就在《离骚》开篇颇为自豪地自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对于自己出身的高贵显出特有的自信。颛顼、帝喾前承黄帝,下启尧、舜,是我们中华文明开篇的英雄。彼时环境恶劣,生存艰难,他们率众游走大河上下,开发民智,聚族而居,因贤而立,因贤而传,合称为“五帝”。
从山门的姓氏墙上仔细阅读,百家姓中的绝大多数赫然在列。原来杨姓一族,实出于帝喾高辛氏也。其实今天所谓黄炎子孙者,亦多源于二帝。
初踏祖先故地,拜谒二帝园陵,我的内心一直怀揣着激动和景仰。遥想上古蛮荒时代,先人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何等的艰辛;他们自信自足、淳朴和乐的初民生活,又是何等的有趣。
家国之思和乡土之情,缘于与生俱来、永难割舍的血缘纽带和年少时曾经的往事。一片青山,一条溪流,熟悉的老屋,先人的丘墓,或者祖宗留下来的故事,都会触动这藏不住的情愫。
邀我参访的李现民先生,自幼生长在淇水河畔,对内黄的山川风物了如指掌,一路介绍如数家珍,听得我十分神往。但还是自觉不够专业,一路联系,要请一位特殊的讲解员为我解说帝陵。
我们到时,人已在山门前等候。乍见果然特殊,竟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个子不高,但精神饱满,谈吐风趣。随着他的解说,我也加深了对他的认识和尊敬。
老者自言姓乔,远祖在陕北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本姓桥,过了桥山前面的沮河就回不去了,所以只能姓乔,数千年辗转繁衍,来为黄帝的孙子守陵,也是一种巧合。乔先生原是帝陵附近的村民,虽只有高小文化,却也是村里的文化人。
20世纪80年代考古队进驻时,他自告奋勇来当义工,9年后考古队撤离,陵园开始复建,他就一直守在这里,农忙收种庄稼,别的时间一直孤守于帝陵。这里的陶瓦残片,砖石松柏都经其手,考证编号,建档立卷,列为陵园至宝。
50岁时,感于他的奉献和能力,河南省人民政府下文任命他为重点文物保护员,县里破格任命他为二帝陵文物馆的馆长。先生是一位博学而通灵的人,对二帝陵的历史脉络和中华姓氏的源流了然于胸,对诸多中国汉字都有自己的妙解。每有嘉宾来访,乔先生必亲自接待和讲解,至今33年,先生已是年近古稀的老翁。临别,先生赠《颛顼、帝喾陵》资料一本,并赠诗一首:“莫道无凭论中华,史前文化觅踪迹。御碑林林深层下,悠悠帝陵覆黄沙。”
拜别帝陵,车子溯淇河西返。秋日的原野,明静旷远,丰收在望。心头又浮起王维《淇上田园即事》的句子:“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本篇审稿 李丹 组版 王睿鹏
作者简介
杨政民,又名杨正民,字仲勉,号六和居主人。男,河南省南召县人,武汉大学金融学研究生毕业。现任职于河南投资集团。高级政工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河南思客》签约书法家。
本文作者 杨政民 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河南思客
投稿邮箱: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河南思客2019年编委会
编 委 陈 旭 庄凤娟 李智信
张红阳 胡建武 伊 人
总 策 划 吕佩义
出 品 人 杨海燕
初心
思想,影响人生
文字,抚摸心灵
战略合作
河南爱好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兰考县双语学校
河南省鸡冠洞风景名胜区
友情支持
新华元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声明
感谢关注《河南思客》。网站与公众平台转载《河南思客》所刊发的文章,须征得《河南思客》授权,并请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一经发现,本平台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单位:
北京大成(石家庄)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
万德松律师
杨政民的相关文章●桐柏,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荐读】
●三门峡四题【荐读】
●“玉米粒”撒向世界【荐读】
●槲叶满山【荐读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