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进的红椒新品种“子弹头”。
从1989年起,钦南区那丽镇开始提高商品辣椒种植产业,在岁月的更迭中,该镇不断完善种植技术,通过运用“椒+稻”模式,今冬的辣椒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了2.5万亩。怎样进一步把产业做大做强,做好辣椒的管理与销售职业,是11个村(社区)群众谈论最多的话题。
与群众同频,为群众思索。循着椒农的思虑,该镇党委、政府在今年冬种之际,又开辟出新的辣椒产业调整“试验田”,欲在不变的试验中,为群众寻找出收入更高的种植新模式。
“船小好调头”的困惑
进入新的辣椒种植季以来,那丽镇党委、政府不断深入各种植区的田间和农户家中,听取群众在提高辣椒产业中的心声。
“我是在自己的五亩地里,种下了6个品种的辣椒,只要有一种能卖好价钱,我就能保证不亏,如果有两三种不亏,就是赚了。”调研中,有的群众讲述了自己“不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里”的提高模式。
经过调查,目前在那丽镇各村(社区)种植的辣椒品种,竟然多达20多种。由于没有特色品种,种植期、生长期与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份传统种植区相近,鲜椒在上市时极易形成“价格绞杀战”,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由于没有专门力量,帮助群众筛选岔开鲜椒集中上市的优价新品种,群众也只能挑几许品种来‘赌市场’,我们有这个义务帮群众协调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难题,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增收。”那丽镇党委书记黄旭雲说,近三年来该镇的椒农大都属于平本甚至亏损情形,在定价权受制于中间商时,大家对于扩大种植面积的积极性不高。
据了解,由于种植辣椒是那丽镇各村群众的“老本行”,于是该镇在开展耕地保护职业中,决心还是将其与辣椒产业结合起来。但辣椒一旦多起来,“销往哪?怎样销?”又成了一个新的难题。
“另辟赛道”的探索
那丽镇目前的辣椒种植产业,九成以上属于新鲜食用辣椒,一旦滞销,除了降价成为辣椒酱原料之外,其他增值空间特别有限。
为了使群众增收找到突破口,该镇党委、政府派出考察组,于今年8月份远赴湖南、湖北、山东、福建、贵州等省辣椒加工企业及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那丽镇2.5万亩的种植量,与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进行沟通洽谈。
经过努力,那丽镇党委、政府目前已促成了贵州省交投集团与钦南区提高投资集团签订“订单农业”合作协议,将有一万亩椒田在2025年冬种辣椒上市后,实现“钦椒入黔”。
“为了保证一举成功,我们还选择了贵州方面推荐的‘辣椒王’‘珠子椒’‘二荆条’等5个品种进行试验性种植,走‘红椒’种植路线,专门用于加工辣椒粉等干椒产品。”那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裴以瑞说,目前可以移栽的辣椒苗可供1000亩种植,预计春节前扩展种植新品种面积将达5000亩。
据了解,仅以该镇引进的“湘辣”新品种为例,干椒与贵州方面的协议价就约定在4.4元每公斤至7.6元每公斤,且鲜红椒亩产量可达1500公斤至2000公斤之间,较目前种植品种相比,亩产值预计增加20%。
感激于那丽镇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贵州合作方还专门派出了专家,将该镇种植区的土壤拿回企业进行了检验,发现各项指标均优于当地。加上那丽镇冬种区域极少发生霜冻天然灾害,未来在旱田、坡地等地上规划一年种植两造辣椒已成为可能。
“放眼长远”的图景
由于新的产业调整,需给群众树立一个提高的“样本”。那丽镇党委已落实了80亩辣椒产业园用地,目前辣椒育苗基地和冷库已建成,辣椒交易市场也已进入施工环节,辣椒烘干生产线和仓储中心也正在筹建,下一步将继续谋划引进辣椒加工厂,形成整个辣椒的全产业链提高。
“既然是帮助群众调整产业路线,就要思索全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增加收入,群众总体增收就不是愿望了。”黄旭雲说,如今农资、分级、包装、品牌商标等要素,她和同事们都在思索怎样陆续成型,变成现实。
放眼该镇的众多坡地、旱地、山岭,要在2.5万亩现有辣椒种植面积上突破种植规模,那丽镇信心更足了。目前,由该镇上报的《耕地保护与辣椒产业互融互促示范》项目已获认可入库,各项职业正有序推进。
“做产业调整,当然有风险。众多党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和种植大户表示支持,愿意与党委、政府站在一起,甘当先行者,为群众带好头。”裴以瑞说,一旦辣椒种植成功,群众收益增加后,该镇还会引导群众走“辣椒+玉米”“辣椒+红薯”等模式,提升土地对粮食种植的贡献率。
考察中,该镇除了与贵州企业达成合作以外,还与山东、浙江、福建等省的大型农贸市场负责人达成了代销那丽镇干椒的意向。面对不断扩大的“辣椒朋友圈”,该镇还向上级申请到了70万元的设施农业扶持项目,积极推动大棚辣椒产业提高。
党群一条心,干群一股劲。相信在捋清市场脉络,瞄准提高路线后,像“一年两造”辣椒种植这样的为民增收新途径,会慢慢成为广大椒农的天然之选。届时,那丽镇始于35年前的“辣味十足”助农之歌,将会越唱越响亮。
来源:钦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