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那时候,我刚从北京回到家乡枞阳实验中学。2016年8月21日那天,我写的文章《儿时的那个夏天》,在六尺巷文化公众号上刊登了。
时间翻开了记忆的那一页。我小时候爱看书,尤其对世界名著很着迷。在第一次写作时,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写出了脑海里记忆最深的部分。因此,我对六尺巷文化寄予一种别样的深情。
麦家说:“读书和写作就像是我的左半身和右半身,它们成全了我,也塑造了我。我觉得很幸福,也很温暖。”在六尺巷文化里,我特别的喜欢疏泽民老师的文章,疏老师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总能构出感人至深的文章。疏老师作为六尺巷文化作家中多高产的一位,朴素深致的文字,让人感到沉静与诚恳的力量!
“是的,我们本是一家,同祖同宗,血脉相连,桐城派文化将两地人民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不会因为区划调整而割裂分离”。这是疏老师在他的《这一天,我们在一起》那篇文章中说的。
疏老师是在桐城工作的枞阳人,他最能代表桐枞两地纯粹作家的心声!疏老师一直在创作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孜孜不倦地,他的作品掷地有声。因为长期写作的原因,他的文学气质,是发自内心散发出来的,通过他的文字,总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情怀,沁人心脾。就像汪曾祺老先生说,把萝卜白菜能做出不同一般的味道,才是一个厨师的最高境界。
带着深情播种,带着喜悦收获。反复阅读疏老师的文章,就会听到吉祥而美妙的天籁之音。疏老师是我的微信好友,他平易近人,谦虚低调,和他谈写作,让我丝毫感觉不到,一位大作家与自己写作新手之间的距离。从疏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将六尺巷这把“尺子”时刻铭记在心。
走进历史名巷六尺巷,脚踩着地上的鹅卵石,一股虔诚之情油然而生。张英及他的后代名著一时,父子双宰相,一门三世得谥,六代翰林。恭谦礼让、忠厚待人,这是张英家族代代相传的家训,是整个家族兴旺的秘籍。六尺巷朝东的巷口,高耸着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牌坊,上端雕刻着“礼让”二字。抬眼望去,六尺巷掩映在绿树间,两边约两米高的围墙,新刷的浅绿色油漆,与周边的色彩相映成趣。
六尺巷属于桐城的地标性建筑。桐城,是有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悠久传统的文化之乡,人杰地灵,地域文化丰厚精深,造就了享誉中国的桐城派纯文学。在桐城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必有收获。
六尺巷文化,书写着桐城派古文,从历史的长空中走来,走得沉稳,走得厚重;六尺巷文化,书写着现代的文明,从每天的晨曦中走来,走得欢快,走得豪迈。
时间的脚步不停歇地往前走着,握着彩笔书写着季节的那只手,现在正写到了金秋。这个2019年的金秋,注定被《六尺巷文化》公众号又一次写进了发展史。
秋光正好,秋色正美。10月26日至27日,这次由古井贡洒·年份原浆赞助支持的“六尺巷文化公众号秋季采风座谈暨征文颁奖”活动在桐城举办。来自桐城、枞阳两地的《六尺巷文化》文友们,还有桐枞两地的文联负责人,共70余人,相聚在文都桐城。
带着沉甸甸的欢喜,置身于文友中,看到文友们一张张笑脸,令我顿生亲切之感,恍然发觉这些文友就是自己多年的老友。快乐的王霞老师一见面说我的长相像日本女人,使我心情好得像个高中生;而《凡尘艳语》平台的程春艳老师,我俩早早地在留言里就结识了;许小凡文友,她爱说爱笑,眼睛炯炯有神,不愧是人民警察,目睹她的摄影风采,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子原老师是当中年龄最小的;微友汪丽云老师则和我成了好宿友。
在大家参观拜谒张英宰相墓的路途中,我和几个文友落在了后面,张保春班长和我第五组的小组长孙翔蔚老师,他们俩一直在等着我们。那温暖的感觉几乎令我热泪盈眶。本次的文友采风活动中,我很感激刘英老师、黄海霞老师和欧阳松风老师帮我拍了很多的照片。
因为亲爱的文学,因为文字而生的缘,让我有幸结识了这么多可敬可爱的老师,也因此共度了一段美好难忘的时光!正如我在“关注,秋季采风暨征文颁奖活动来了!”中的留言:特别致谢《六尺巷文化》公众号!是的,期盼已久,还有什么比文友相聚更让人激动人心的呢!《六尺巷文化》确确实实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这种对文字的共同爱好发生在我们身上,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六尺巷文化》就是我们文友的家!
在这个美好的家里,我做得远远还不够,但我会一直努力。感恩六尺巷文化,开辟了我一生热爱的道路。
? 精华推荐 ?
挂车山,挂车石
最深的爱,桐枞一家亲
“六尺巷文化”文友聚会采风歌
重回六尺巷:桐城采风记行
汪河村采风有感(诗二首)
办场活动不容易,只求问心无愧
挂车山历史文化展示馆正式开馆!
秋日龙眠山,有朋远方来
水的故事
桐国的风:记六尺巷文化之旅
我的文都采风收获
六尺巷里的文友们
釆风,在深秋的桐城山水里
最美的红尘:桐城檀香寺
己亥秋偕六尺巷文友游桐城感赋六首
“六尺巷文化”文友聚会采风游记
这个深秋厚重、醇香、温暖
相逢,在文都秋色中
点滴小事,能够看到一个人的人品
汪河,我们来了
挂车山秋游杂记
“文和园”中说“和”字
龙眠之行,感谢有你
龙眠秀色天下景,六尺巷文友釆风行
和六尺巷文友秋游诗二首
文都采风行,我也附庸风雅了一回
深秋,回了一趟汪河
文都采风“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