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家人

前几天,看六尺巷平台文章,读到陶孝义老人一篇《桐城中医往事》,那真是如数家珍样,一一列出民国时期桐城各地有名气的中医,以及各家特色。看着让我惊讶,用什么方法调查出这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的历史!因文中提到陶长春药店,吕亭驿中医萧尔昌老先生,这可是我爷爷,陶家可是我父亲常说的舅奶奶家,作者就是陶家人。这不遇上亲戚吗?我带着崇拜之心,在文章后面写了留言,没想到陶先生回复表示要联系我,让我受宠若惊!我第一时间告诉了父亲,并陪着父亲一起拜读了陶先生的文章。父亲读完文章感慨: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时代变迁,大家都图西药方便,把许多好东西都丢掉了,可惜呀!看着近八十的父亲无限遗憾的表情,我转过话题,问起爷爷和陶家的历史。呵呵,话匣子打开了。父亲说爷爷小时候不慎掉水里了,差点淹死,家里孩子多,照看不过来,就把爷爷送到桐城陶家,也就是爷爷的外婆家过段日子。谁知十二岁的爷爷老实勤快,深得舅妈喜欢,就给留下当儿子养了。陶家可是桐城有名的大户人家,经营着陶长春药店。爷爷十二岁到陶家,三十六岁出来另立门户。二十四年中,用如今九十岁陶家表叔的话说,陶家所有的手艺都没对我爷爷保留,爷爷全学会了,学得很好。桐城张宰相府弄了些名贵药材,要加工成中成药,就到陶家药店找到手艺好,年青能干的爷爷去府上做丸药,这期间结识了在宰相府绣花,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我奶奶,收获了幸福的爱情。爷爷最拿手的是制作五毒膏药,在每年端午节的午时,用毒蛇、全蝎、蜈蚣、蜘蛛、蟾蜍五种毒物,熬制膏药。最有亲身体会的算是妈妈了,妈妈牙肿了找医生看,医生看妈妈指着嘴,说不出话来,肿得太厉害了,也只得让到桐城去看。下午了,那年代,交通不便,还得第二天等车,在药房工作,言语不多的爷爷,下班后,带回膏药,给妈妈贴上,到下半夜,爷爷起来了,问妈妈好点没有,妈妈张张嘴,能说出话来了,爷爷又拿出一张膏药,在煤油灯上烘软后,给重新换贴上,第二天,早上起来,肿差不多都消了,两张膏药解决问题了。听着这些历史,这一夜,我失眠了。都说中医是慢郎中,其实真的是现在的人们不了解中医,大多是被慢性病缠得无法可治时,才想起试试看中医,这治疗过程当然会很漫长。在这说说我亲耳听的和亲身经历的神奇中医。那年,我十九岁,夏天,一连几天,高热不退,输液,短暂退热后,体温又升上来了,睡在凉床上,浑身不想动,昏昏沉沉。从事中医的爸爸仔细分析了我的病情,跑到水塘边,采了一把新鲜青蒿,顺路在村子做豆腐的人家要了一块生石膏,回家把石膏弄碎了,和青蒿一起熬了一碗水,让我喝了下去。傍晚喝的,睡了一夜。天亮了,睁开眼,嘴里一股淡淡的青蒿味,深吸一口气,感觉空气是如此的清新,神清气爽,病好了。后来在我学中医时,读到“热退身凉脉静”时,这就是我当时的切身体会。爸爸常说用对药如开锁,也许就是这效果了。刚上班那会儿,村子里一位七十岁左右的大伯,和我说起他年轻时患哮喘,朱文威老医生给开了砒霜,是我父亲给做成药丸,吃好了。我听傻了,有这事吗?开玩笑吧?带着疑问和好奇,问爸爸,爸爸说确有其事,当时病人病重,朱老医生用了六十克淡豆豉,六克白砒,用蜂蜜做成半个绿豆大小的药丸。父亲当时不敢做,朱老医生说,门口人,这么年轻,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出了问题,我们共同承担。说到如此地步,父亲也只得硬着头皮给加工成药丸。吩咐这药有剧毒,一晚上吃七粒。这一夜,父亲和朱老医生都胆战心惊,没敢睡觉,第二天上班,只见那位大伯来了,浑身浮肿,眼睛都睁不开了,朱老医生吓得往后退,可那大伯说:朱老喂,你别怕,我好了,心里舒畅了。多年的沉疴,在这一刻全都消失了。大伯的病好了,父亲说他们从此也没敢再用这张药方了。想着这些立竿见影的中医药方,读着九十岁的陶家表叔还在为桐城中医的历史再现,不遗余力写的文章,看着耄耋之年的父亲对当下中医境况的无限遗憾,作为中医师的我,也是心中满是惆怅和无奈。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当年为学中医,孩子出生十二天,去安庆赶自考,孩子才六个月大就去拜师学习。满腔热血,努力过,拼博过。可现实是如此残酷,有一种说法叫:怀揣梦想,现实地活着。二十多年的梦醒时,却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感慨!爷爷、朱老医生和父亲的神奇之举,让我感叹中华民族的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药真是国之瑰宝,是奉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中医守护着我们炎黄子孙的健康,如今短短几十年时间,眼看着中医文化不断从人们生活中消失,捧着爷爷留下的医学书籍,中医传承,路在何方?
? 精华推荐 ?
浅谈寿命长短
北方大馍,老面馒头
预检分诊,有你也有我
桐城的中医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