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关于九嵕山的回忆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 文学 |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 1653 期|

关于九嵕山的回忆
文/老董
离开烟霞已经好多年了,但是从未想过写点东西,去回忆自己在烟霞生活的那段岁月。今天看到一个朋友,写了自己关于故乡的儿时回忆,我不由有所触动,觉得自己应该为故乡九嵕山,写出一段文字,缅怀自己曾经的童年岁月。我的家是在礼泉县烟霞镇北边的一个村子,距离烟霞镇街道大概有三公里左右。村子的北面,就是有名的九嵕山,高大巍峨,山峰直插云霄,曾经是我心目中的圣山。在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眼中,他的目光所及,就是村子南边的烟霞镇和村子北边的九嵕山。记得小时候,我曾经许多次沿着梯子,爬到我家屋顶,痴痴的朝山上极目远远眺,想看清楚那山上到底有什么。可是除了看到九嵕山高大的身影,灰色的山坡之外,再也看不到别的景色。黄土高原的山上,总是光秃秃的,特别是冬天,一片萧瑟荒凉之景。可是我对这样的眺望,总是乐此不疲。经常在脑海里幻想,山的那一边,到底有什么。曾经带着这个问题去问母亲,母亲很郑重的告诉我,山的那边有狼,平时不要爬到楼上去看山,被狼看到晚上会来被窝吃你的。这个令人恐惧的警告,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九嵕山的山坡上有人居住,山的另一边也有人居住。他们和我一样,都是烟霞镇的人。他们平时也种小麦玉米苹果,他们的一日三餐和我也是一样,早上稀饭中午面。他们和我一样,也是说正宗的关中方言。到了初中之后,我跟村里的朋友们,第一次爬到山上,才看到真正的了解了这座山。
九嵕山是关中平原的一座名山,也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在礼泉县的分界线。翻过了九嵕山,才是真正的踏上了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上的咸阳市,名字的来源是与九嵕山有渊源的。在古代风水书中写到,山之南,水之北俱称阳,咸阳市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这个典故,在我小时候上语文课时候,老师就多次讲过,因而记忆犹新。小时候的寒假和暑假,就是孩子们的狂欢节日。那时候,家里农活忙,父母也无暇去照看八九岁的小孩子,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去外面玩。我那个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野外玩。一到了放假的时候,就约上村里的朋友,三五个就开始去爬山了。平日里,九嵕山看着很近,似乎伸手都可以摸得到。可是,真正爬起来,还是很耗费体力的。从村里的小路一直朝北走,来到村外的水渠旁边,就是正式踏上了攀登九嵕山的旅途。我们一般走到水渠旁,都会停下来,脱下鞋子,在水里洗洗脚,然后打打闹闹,结束后继续走路。九嵕山上的第一个村子,叫袁坡村,这是一个极小的村子,大概有二三十户人。村子周边的田地里,种了一片一片的苹果树,夏天路过的时候,一片绿色映入眼帘。在村子正南边还有一条极深的沟壑,听说夏天沟里还会发洪水。我们一行人经常站在沟边,向沟底扔石头,过了许久,才会听到石头砸在地面的回声。在山沟的悬崖边上,长着许多酸枣树,一片一片的。到了夏秋之际,酸枣成熟了,果实红彤彤的,我们就摘下来吃。有的贪心的伙伴,他摘了整整一口袋,说是带回去给奶奶吃。
沿着山路一直往上爬,景色也发生发生了变化,遍地的苹果树没有了,路也变得崎岖陡峭了。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只有满目的黄土、荒草,和远处的九嵕山。我们走累了,就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可是除了席地而坐,再没有可供小憩的地方。于是继续走,在一处土崖底下,发现了一孔窑洞。那孔窑洞不大,大概有2米高的样子,洞口几乎被荒草全部掩盖了。我们几个人把荒草除去,发现窑洞里面竟可以容得下四五个人。于是大伙就钻进这个窑洞里,坐了下来,拿出口袋里的酸枣,一边吃一边聊,欢声笑语从窑洞里面飘出来。在冬天的时候,我们就会在窑洞里,架一个火堆。所有人去外面的红薯田里,挖出七八个红薯,在窑洞里烤着吃。大家一边吃,一边聊,那会儿觉得这样的生活或许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了。一般从家里出发去爬山,都是吃完早饭之后,大约九十点的样子。爬到九嵕山的山腰处,就到了中午一点左右了。大家的肚子都开始饿了,有人就吵着嚷着要回家了,于是军心涣散,大家就决定回家。那会儿没有手机可用,无法告诉父母自己此刻的行踪,到了午饭时候没有回家,怕父母在家担心,就只能赶快回家。下山很快,一伙人飞奔着往下跑,看谁跑的快,结果十多里的山路,我们用一个小时左右就回家了。也许是饿得慌,也许是想家了,每个人都跑的飞快,气喘吁吁的到了家,恰好母亲把饭已经做好了。父亲看到我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轻微的责骂了几句,一家人就开始坐在桌前吃午饭了。
作者简介 老董,礼泉烟霞人,现居湖北。从事机械设计工作。
编辑︱董志振 审稿︱洪建武
长按关注壮美昭陵平台
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平台作品一览无余!!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