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群烤鸭店:传统与创造交织的美味盛宴
走进前门北翔凤胡同,吸引眼球的是墙上的一幅生动的鸭子画,跟随指示箭头而行,便能看到熟悉的店面——利群烤鸭店。店主张立群在这里守候多年,他始终坚信“烤鸭应当认真对待”。“如果顾客觉得好吃,传统的味道便会在他们心中留下印记。”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张立群的烤鸭生涯都源于一段艰辛而精妙的经营历程。
1991年,经历企业改革后,张立群下岗。虽然在大饭店学到的烤鸭手艺特别扎实,但他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于是,他决定在自家小院开始烤鸭生意。然而,烤制美味的鸭子需要专用的烤鸭炉,而建造一座烤鸭炉则需要至少200块耐火砖,而当时耐火砖的价格是一元一块。在那个时期,平均工资不过五六十元,筹集足够的资金成为了巨大的挑战。
张立群与女儿在胡同闲逛时,注意到北京玻璃二厂正在拆迁,许多耐火砖被遗弃。他灵机一动,迅速返回家中,拿上工具与三轮车去捡砖。依靠这些捡回来的砖,张立群终于建立起自己的烤鸭炉,利群烤鸭店也随之开张。
虽然北翔凤胡同是一条小而曲折的巷子,开初的生意却相当冷清。第一个月,他只卖出了四只烤鸭,其中三只还是邻居照顾生意。为了打响名声,张立群决定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兜售空箱子,标明“利群烤鸭”的字样,渐渐引起了顾客的关注,店里的烤鸭开始有了销路,名气也逐步攀升,尤其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
2005年,女儿张欣从政法大学毕业,张立群希望她能回家帮忙。虽然起初张欣对回家经营烤鸭店没有很大兴趣,但导师的一番话让她重新考虑。“利用我所学的,抓住前门这一片的外国游客群,把小店带上新台阶。”她开始翻译中英文菜单,由于她觉悟到很多外国顾客对传统菜名如“火燎鸭心”、“鸭架子”都感到陌生,销量因此受阻。经过翻译后,顾客对店里的菜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方便顾客的点餐,张欣推出了套餐选择,既方便又保证了顾客不会错过招牌菜。早上10点,张欣还为服务员们进行外语培训,除了简单的口语练习,还讲解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为店内的服务增添了不少国际化色彩。胡同环境的改善也为利群烤鸭店的生意提供了助力。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改造后,周围的交通更加便利,更多的食客也逐渐聚集到这家小店。
如今,随着现代化的提高,利群烤鸭店依然以其传统的挂炉果木烤鸭吸引着顾客,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也是对北京四合院文化的深刻体验。在这里,顾客可以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亲身感受到老北京的胡同文化。
张立群依然喜欢坐在店外晒太阳,与顾客交流。他深知“烤鸭是个大菜,想做得好,必须用心。”张立群执着于自己的烤鸭事业,表达了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每天都职业。”
利群烤鸭店以其特殊的风味和温馨的服务将传统与创造完美结合,成为了北京胡同文化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国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融入经典与现代的美食体验。